互联网科幻模式探索
——由《俄罗斯赛博农场》系列探讨Vlog式科幻
张子瑞
作品信息
《俄罗斯赛博农场》(Russia Cyber Farm)
导演、编剧:谢尔盖·瓦西里耶夫
主演:谢尔盖·齐哈切夫
出品:Birch Punk
制片地区:俄罗斯
发布时间:2020 年 11 月 20 日(YouTube),2021 年 07 月 23 日(B 站)
仿生挤奶女工会梦见电子牛吗?这句话,或许会令科幻迷们会心一笑, 是在致敬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名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俄罗斯导演谢尔盖· 瓦西里耶夫(Sergei Vassiliev),则受此启发创作了《俄罗斯赛博农场》(Russia Cyber Farm),短片于2020年11月发布,随即迅速蹿红网络。与电影化的科幻短片不同,本片制作精良,而伪装成DIY味十足的Vlog(视频博客)模式,以网感十足又接地气的方式,展现出“创意、酷炫、有趣”的赛博俄罗斯形象,在世界各大视频网站广为传播。
本文拟以《俄罗斯赛博农场》系列为例,浅析Vlog式科幻的特点,为本土科幻创作提供思路。
一、Vlog与《俄罗斯赛博农场》
Vlog是视频博客(Video Blog)的缩写,是一种以视频为媒介的博客形态,通常采用第一视角拍摄,内容以拍摄者记录个人生活为主,时长大多5~10分钟不等,没有明确界限。Vlog风格的视频,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由纽约艺术家纳尔逊·沙利文(Nelson Sullivan)摄制的纽约及南卡来罗纳州风光视频。而有史以来第一部Vlog,则诞生于2000年1月2日,是由准备从事演艺事业的亚当·康特拉斯(Adam Kontras),在其个人博客中发布的。此后,随着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的崛起,Vlog逐渐走红,并从平台中走出一批以Vlog为职业的视频博主(Vlogger),逐渐衍生出颇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本土Vlog大致起步于2016年,中国Vlog第一人“冬瓜”,其Vlog在社交平台上虽获得百万级播放量,但仍限于较窄人群。直至2018年,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迅速发展,并随着欧阳娜娜、王源等众多名人、明星的加入,本土Vlog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进入井喷式增长期。
Vlog内容原本是记录拍摄者个人真实体验,但《俄罗斯赛博农场》则采用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将虚构的科幻伪装成“真实”的Vlog。短片主角是农夫尼古拉,用夹杂着俄语的英语向观众热情介绍他的农场,在频繁的镜头切换中,我们可以看到机器女工从“二维码奶牛”中抽取牛奶,“俄罗斯邮政”飞行汽车通过空投递送,无人机监控种植温室“分形黄瓜”,甚至镜头还无意中捕捉到尼古拉、机器女工与核动力拖拉机的“三角恋”。而直到本片结尾,随着镜头拉远,才发现故事发生地并不在俄罗斯梁赞(也是实际拍摄地),而是位于火星陨石坑内一块经过改造的土地。
这段视频,将当代俄罗斯农村生活和未来科技进行创造性融合,时长不到5分钟,却是由近30人的自由艺术家团体(Birch Punk)制作,这群专业创意爱好者前后耗时4个多月,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剪辑和特效上。视频投放互联网不到48小时,获得近200万次观看,反响大大出乎制作者的意料:截止2021年9月,仅YouTube播放量已逾千万次,在B站上亦获得300万的播放量,后续上传的作品更是播放量百万级起步,源自此片的“梗图”也屡见网络论坛评论区,成为文化模因1。
当然,《俄罗斯赛博农场》的爆红,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游戏《赛博朋克2077》的多次“跳票”。这部3A大作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游戏粉丝和科幻粉丝,本定于2020年11月发布,却一再被推迟,而俄罗斯农夫尼古拉同期上传的Vlog《俄罗斯赛博农场》,则刚好承接了这部分期待,获得了最初的种子观众。
导演谢尔盖和团队则成功地保持了热度的延续,后续推出的Vlog系列科幻短片,单期网络播放量均在百万级以上。短片内容则以普通人视角,从不同行业的日常生活切入,展现出俄罗斯风格的未来科幻景观,比如列车员安娅乘坐俄罗斯航天火车穿梭宇宙的“普通旅程”(《俄罗斯太空火车》Russian Space Train);深度探访伊热夫斯克动力公司的独家新闻(《俄罗斯明日新闻》Russia Tomorrow News);警察尤里和他不太灵光的机器狗穆赫塔尔的执勤工作(《俄罗斯赛博警察》Russian Cyber Police),等等。
二、Vlog式科幻的特点
Vlog式科幻和传统科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碎片化
碎片化是Vlog与传统科幻影视相比最为直观的区别。传统科幻影视作品虽然同样由多个镜头“碎片”拼接而成,但都是剪辑师遵循“准备—行动—恢复”(Prepare, attack, recover)模式,通过控制时间和节奏,塑造复杂的故事情节。相比之下,Vlog更具后现代性——快速的节奏,跳跃的转场,正如文艺理论家詹姆逊指出的:“后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是零散化、碎片化、缺乏连贯性,给人一种拼贴感。”[1]
以对人物谈话的表现为例,在影视作品中,有呼吸,有停顿,有眼神的游移,观众会从同步的时空中,体会演员的情绪变化。而在Vlog中,同一段话内,在后期制作中会有意识剪辑掉呼吸气口2,同一段话不断跳切3(Jump Cut),高度浓缩,短时间内密集地输出大量信息。该技巧在电影创作中多有限制,但在媒介丰富度极高的网络环境中却行之有效,角色显得异常活跃,甚至亢奋,不断刺激网友的“嗨点”。而同样的处理独白,Vlog起家的凯西·内斯塔特(Casey Neistat)则更进一步。剪辑师斯温·帕佩(Sven Pape)在分析视频时将其命名为“内斯塔特剪辑”(The Neistat Cut-Off),特点就是:一句话让观众知道他的想法后,没等他说完,就会直接切到下一个镜头。比如他提到“购物是我最喜欢的……”,还没等说出“爱好”,就直接切到购物场景。与中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俄罗斯赛博农场》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法。在开篇部分,农夫尼古拉混合英语、俄语,对着镜头自我介绍,“来自俄罗斯的问候,我叫尼古拉”,两句之间就完成了从中近景到近景的跳切,剪掉了气口。在之后这句“我是梁赞市郊的农民”讲完的瞬间,切到了下一个镜头介绍特色产品,“我们的农场生产,牛奶,奶酪,鸡蛋,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产品”,而这一句台词的镜头,不断跟随尼古拉的介绍摇动拍摄。整个Vlog看似在不断打碎叙事,展示赛博朋克农场鸡毛蒜皮的杂事,但按照著名剪辑师沃尔特·默奇(Walter Mucher)提出的“剪辑六原则”4,Vlog在最重要的“情感”(占比51%)上做得十分到位,强化了尼古拉的积极乐观以及全片的欢乐基调,并以这种兴奋的节奏展开,成功地调动起观众的兴趣与情绪。与此同时,或许也起到遮盖科幻作品中“糟点”的作用,比如容易出现的逻辑矛盾、设定缺陷等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近几年俄罗斯科幻电影面临的普遍问题),用情绪扬长避短,最终达成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人格化
如果说Vlog在时间上是情绪主导,而在空间(画面)上,则是以人格化为核心。美国学者保罗·梅萨里(Paul Messaris)在《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中,分析了视觉形象在广告中达成说服目的的方法,指出视觉说服具有形象性、标记性和结构不确定性。“形象”可触发受众结合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情感反应;“标记”是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的不确定性”则因为结构缺乏,迫使受众更“主动”程度参与信息接收[2]。而Vlog主播普遍是对着镜头独白或者以第一视角来拍摄,同时满足上述三个特征,有着较强的视觉说服力,给观者以强烈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学者张昕认为:“独特的人格化是Vlog最大的特点,既满足了创作者真实记录的需求,又符合受众获得情感联系与归属感的渴望。”[3]
值得一提的是,人格化不等于第一视角。科幻电影中不乏第一视角(POV)精品,早在1931年,《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中就创造性地以第一视角展现角色的出场,同时巧妙暗示人物命运,而2016年俄罗斯导演伊利亚·奈舒勒(Ilya Naishuller)的《硬核亨利》(Hardcore Henry),更是全片采用第一视角的硬核大作。但科幻电影中的第一视角,更多流于形式,欣赏《硬核亨利》,更像在看高手玩家打游戏的视频输出画面,观众看待男主,与看任何第一人称游戏没有区别,体会不到角色的温度。
人格化的Vlog则以有图有真相的阐释、身体的呈现实时在场,成为实现情感的社会交换的工具[4]。如在《俄罗斯赛博农场》中,穿着破旧的尼古拉,在前景面对镜头夸夸其谈“团队招募”,后景则是正在搭建的信号塔,但还没等尼古拉谈完“通信技术”,信号塔突发事故,冲着镜头倒下,看似要砸到尼古拉身上。当然,信号塔都是电脑特效制作,但尼古拉台词与形象的反差,以及突发的事故,都让观众认可这位“有理想”的农夫。这一段视频在B站播放的弹幕上,网友们纷纷“踊跃报名”,“事故”发生时,也有网友表示“吓我一跳”,与其互动的弹幕大量涌出,形成了以尼古拉大叔Vlog为核心的多重社会情感交换。
尼古拉招募团队,背景是正在搭建信号塔
(三)真实感
Vlog具有天然的真实感,而“真实感”正是很多影视创作苦苦追求的终极目标。杨超导演曾慨叹,电影的一切魅力,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视听语言的起源,完全来自于人的两大感官——眼睛和耳朵,换言之,都是为了尽可能还原真实感受。李安导演更是身体力行,先后运用前沿技术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和《双子杀手》(Gemini Man),探索极致的沉积感与真实感。与此同时,电影特效作为科幻电影奇观呈现的关键,则一日千里、飞速发展。同样是《金刚》,1933年版采用模型进行定格拍摄,2005年版已是能以假乱真的数字特效,到了2017年版,更是细致入微,金刚1900万根毛发,就有300多人团队的处理,观众对此已是习以为常。观众在不断地被最前沿的视效训练,如果细心回溯比较1933年版、2005年版与2017年版《金刚》,就能看出天壤之别。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科幻电影选择以伪纪录片(Mockumentary)的形式来实现“真实”,像《科洛弗档案》(Cloverfield)、《第九区》(District 9)就是其中的翘楚。前者以“未经修饰”的DV视频呈现,后者则高仿“新闻报道+纪录片”,均在“真实感”的营造上取得极佳效果,只是两种效果均以牺牲电影形式的方式呈现,不在上述论证范围内。
但“真实感”在Vlog领域却是“降维式打击”,或许可以用“拟剧理论”来解释。“拟剧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核心理论。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生活犹如剧场,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这舞台上的表演者,时时刻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控制自己给他人的印象。而人们表演区域是固定的,可分为“前台”(Front stage)和“后台”(Back stage)。所谓“前台”,便是“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是“个人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后台”,则与之相反,是“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损于它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动”[5]。而Vlog则是“伪后台”,拍摄者有意将“后台”公开化,展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观众观看Vlog,满足窥私、猎奇需求,并默认了“后台”的真实性。相比之下,当1895年《火车进站》在巴黎“大咖啡馆”地下室放映时,就已是典型的“前台”了。
《俄罗斯赛博农场》巧妙地博采众长,一方面通过精湛的特效技术,让科幻元素以假乱真;另一方面,则充分模拟了Vlog“拙劣”的拍摄,偶发的“意外”(如上文提到的“信号塔倒塌事故”),成功地模糊了“前台”和“后台”的界限,大大增加了真实感。同时,“后台”私人式的表演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更多信任感,这也为未来商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互动性
社交属性是新媒体的基本特性之一。Vlog实际上是一种“面向社会群体的自我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获得特定人群的赏识与赞同,进而形成特定的网络社群,实现互动与交流”[6]的工具。
科幻影视作品能够制造社会话题,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导演的《信条》(Tenet),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热议,吸引了很多模仿者,但这类互动的时间延后,维度单一,而像《星球大战》(Star Wars)这样形成粉丝文化的科幻作品,则是可遇而不可求。Vlog在形式上,由拍摄者打破“第四面墙”5,与观众直接对话,配合网站的弹幕和评论区,和观众形成直接沟通,有更强的用户导向属性。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曾在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宗教社会学基础上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即仪式)是社会动力的来源,每个个体在社会中所呈现的形象,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7]。Vlog在Vlogger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中,通过创意、分发、消费、互动,引发共同关注,共享情感体验,实现身份认同,继而推动后续类似病毒式的传播。
《俄罗斯赛博农场》,则以“玩梗”和“彩蛋”的方式制造互动。比如“玩梗”黑洞,尼古拉大叔滔滔不绝地向观众展示他的“高科技排污系统”,打开简陋的旱厕门,打开马桶盖,黑洞卡冈图雅映入眼帘,引起弹幕网友热烈反响。又如“彩蛋”,扫描Vlog开篇奶牛身上的二维码,则会跳转至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Dmitry Rogozine)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既宣传了本国机构,也让这位局长化身本片“自来水”,大力推广这部短片。还有将二者两者结合的,比如机器女工出品自虚构的“伊热夫斯克动力” 6(Izhevsk Dynamics),显然在对应当前大热的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在后续《俄罗斯明日新闻》Vlog中,则“实地”探访了这家企业。可以看出,网友在评论区的互动,除了起到催更的作用外,也让主创在构建“俄罗斯赛博农场宇宙”的同时大开脑洞——对该系列故事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很多阐释,甚至开始设计该系列的其他故事,一举多得。
三、Vlog式科幻的前景展望
Vlog式科幻以碎片化、人格化、真实感、互动性四个特点在网络时代更有竞争潜力。受到《俄罗斯赛博农场》的启发,我们可以设想和设计,借力Vlog式科幻,在营销和文化上助力科幻的发展。
(一)Vlog式科幻用营销助力科幻产业
主打纪实的Vlog,已逐步赢得年轻群体的认同,高度定制化也极具商业潜力[8],首当其冲正是对科幻影视的营销。
凯斯·约翰斯顿(Keith M. Johnston)在《科幻电影导论》中,强调营销对电影的重要性,着重梳理“奇观作为科幻电影营销的主要元素的变迁”[9]。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怪人》(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等预告片,试图把奇观与故事结合在一起;到了20世纪70年代,《异形》(Alien)、《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等预告片,大都采用最低限度的特效画面(主要因为特效画面还没做完);20世纪90年代,《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等影片的预告片,则突出了特效的视觉冲击,强化了对特效的依赖。
如同约翰斯顿总结的,预告片使用的奇观“有着潮涨潮落的视觉变化”[9]。在CGI大行其道的今天,观众对特效已是司空见惯了,将特效作为宣传的重点,已经不是出圈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Vlog式科幻不失为一个新思路。
在电影《蜘蛛侠:英雄归家》(Spider-Man:Homecoming,2017)的宣发中,就曾将蜘蛛侠“内战直播”Vlog片段作为官方宣传物料发布。这部“a Film by Peter Parker”(彼得· 帕克导演)的流水账,以第一视角记录了蜘蛛侠在《美国队长3:内战》(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前后发生的故事:
——被哈皮带去柏林,获得高科技战衣;
——参加复仇者联盟内战,由托尼·史塔克亲自送回家。
正片于2017年7月上映,而5月底放出的这则Vlog片段,一方面为影片带来热度,有网友还进行了“二次创作”,将电影《美国队长3》与“直播”的重叠片段剪辑在一起,同样获得百万级的惊人观看量。另一方面,对新演员进行了成功推介。对于蜘蛛侠这一角色而言,有托比·马奎尔和加菲尔德两代蜘蛛侠珠玉在前,即便汤姆·赫兰迪版蜘蛛侠在漫威电影中已彩蛋式登场,让新老粉丝认可新演员也非易事。而Vlog则通过“真实视角”及其社交性,呈现“自己人”的观感,让潜在观众对新演员产生情感认同。
而持续用Vlog来宣传,在后续系列电影中更有明显的优势,如续集《蜘蛛侠:英雄远征》(Spider-Man: Far From Home,2019)的宣发,就有一段汤姆·赫兰迪的“打脸Vlog”: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特效从来都是自己上,但景深处则是替身演员正在拍戏。这段刻意为之的Vlog效果喜人,播放量堪比“内战直播”Vlog,在保持原有粉丝的基础上,吸引了更多粉丝的关注。相比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文娱资讯,第一视角的Vlog更具有亲和力,为影视宣发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科幻Vlog也可以考虑双向营销。一方面,作为科幻产业的产品,不止科幻电影的宣发,如科幻新书发布、科幻展会活动,都可以Vlog形式破圈传播,吸引更多受众“打卡”;另一方面,作为科幻IP,也可以与品牌商合作,如《俄罗斯太空铁路》这类创意,如果和品牌商合作推出《太空春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啥是佩奇》呢?
尼古拉修理机器人
(二)Vlog式科幻用本土文化重构科幻
《俄罗斯赛博农场》是“非典型”的赛博朋克。从画风上看,这部Vlog“自然风光,阳光生态,土里土气”的风格,和“高楼林立,阴雨连绵,霓虹遍布”的典型赛博朋克画风大相径庭,而后者正是科幻经典《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奠定的“西方正典”,后续无论是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还是剧集《碳变》(Altered Carbon),都可从中看出这种传承。尽管都处在高度控制论的世界观中,但从情绪上看,农夫尼古拉展示的更多是憨厚乐观、随遇而安,处处透尼古对比《银翼杀手2049》开头的农场场景)。虽有诸多不同,但本片仍保留了“高科技---低生活”的世界观设定,依旧符合赛博朋克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观众普遍认同的原因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这部Vlog对日渐程式化的科幻子类型进行了重构,笔者认为这得益于对俄罗斯本土文化的挖掘。实际上,本片在俄罗斯梁赞地区的生态有机农场拍摄,相信片中的乡土气息也来源于此。时而失灵的笨重机器、落后的基础设施、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则满足了各国网友对“战斗民族”的想象,形成独具一格的俄式赛博朋克。正如中国古风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一样,其作品堪称网络时代的中国“田园诗”,满足了外国网友对中国的想象。
在此需要反思,无论是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 还是尼尔· 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亦或是菲利普· 迪克(Philip K.Dick),所谓正统“赛博朋克”,起源于北美,脱胎于其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而在这体系之外,耳目一新的《俄罗斯赛博农场》,同样也证实了这种可能性,即用本土文化重构科幻的潜力。没有本土文化的支撑,欧美地区之外的科幻很可能会陷入不伦不类的境地,这也或许能够解释,为何近年来井喷的俄罗斯科幻电影视效一流,但口碑不佳的问题。Vlog式科幻则具有潜力,可以作为“轻骑兵”深入本土文化,为科幻类型的重构探路。
综上所述,Vlog式科幻具有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其商业前景向好,这也是支撑科幻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由“俄罗斯赛博农场”系列,可以归纳出Vlog式科幻的特点:个人风格突出,具有真实感、生活化、即时性以及良好的互动性。本土科幻可借鉴“俄罗斯赛博农场”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Vlog式科幻的特点,紧跟最新传播理念,深挖本土文化内核,创新科幻内涵外延,早日推出中国版的“赛博朋克农场”。祝中国本土科幻蒸蒸日上!
注释:
1 模因(meme)指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2 引申自戏曲演员表演间歇的换气概念,在剪辑中,留给观众情绪休息的时间。
3 剪辑手法,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
4 沃尔特·默奇在《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一书中提出的剪辑原则,按重要性排列如下:情感51%,故事23%,节奏10%,视线7%,二维特性5%,三维连贯性4%。
5 源自戏剧,电影中的第四面墙指的是镜头,凡是表现剧中人知道镜头/观众存在以及透过镜头对观众进行动作的手法,都叫打破第四面墙。
6 伊热夫斯克是俄罗斯工业城市,尤以机械和武器制造闻名。
参考文献
[1] 陈莉. 碎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02):21-24.
[2] 梅萨里. 视觉说服: 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 王波, 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
[3] 张昕.Vlog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从视觉说服视角[J]. 青年记者,2018(17):98.
[4] 王梦雨, 刘博. 情感的社会交换:Vlog中的自我呈现与想象[J]. 东南传播,2020(10):119-122.
[5]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钢,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 黄家圣. 论视频博客兴起背后的传播转向[J]. 记者摇篮,2018(09):112-113.
[7] 张文娟, 宫承波. 本质、流变与反思: 基于Vlog的多维审视[J]. 电视研究,2019(10):51-54.
[8] 王越. 基于4C 理论的视频博客(VLOG)营销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9.
[9] 凯斯·约翰斯顿. 科幻电影导论[M]. 夏彤, 译.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作者:张子瑞,北京广播电视台广告运营中心创研部总监,研究方向为媒体商业化、科幻影视创作。
本文选自《世界科幻动态》2021年第2期